【藥學筆記】基礎疫苗學原理
疫苗的歷史
說到疫苗,一定要提到腦動大開的免疫學之父Edward Jenner。
他將牛痘病毒感染者的膿抽出,打在一個八歲小孩身上,用以對抗當時令人聞風喪膽的傳染病-天花,也是他首度在論文中提到"Vaccine"這個詞。
「當初聽到這個故事,我還以為是假的,怎麼可能抽膿出來打在人家身上。沒想到是真的。」
這是人類醫療衛生史上重要的里程碑,透過疫苗來根除病毒,在當時是很振奮人心的事。
Vaccine疫苗
透過將細菌或者病毒的遺傳訊息(例如:DNA片段、RNA片段、病毒蛋白質),製成生物製劑並植入人體,最終誘發人類的免疫反應,等到下次同樣的細菌或病毒進入人體的時候,免疫系統已經可以辨別出這些外來的細菌和病毒,並有效的抑制他們。
為什麼疫苗可以解決問題(病毒)?
答案是免疫系統的兩個特性:
1)專一性
2)記憶性
主動、被動免疫;自然、人工免疫
來看看國、高中生物課必考的經典的表格
自然 | 人工 | |
被動(直接給抗體) | 媽媽透過胎盤傳給小孩的IgA | 被毒蛇咬傷時,直接打血清 |
主動(誘發宿主的免疫反應) | 病毒或細菌跑到人體內,誘發免疫反應 | 打疫苗到人體內,誘發免疫反應 |
疫苗猶豫(Vaccine Hesitation)
談談疫苗猶豫的現象。簡單來說,大家不想打疫苗,導致疫苗爆發。
無論大家是什麼原因,只要有社會氛圍偏向不打疫苗,那麼在沒有疫苗誘發人體免疫的情況下,疾病就可以輕易地進入人體。
舉例來說,前陣子美國爆發Covid-19疫情,國內有一部分的州發起反疫苗運動,覺得疫苗會影響人體,甚至還有透過疫苗來統治人類等等陰謀論的產生。
這個現象或許是美國自由民主成功的表現,卻是公共衛生上的一種損失。
疫苗種類
1)減毒疫苗
定義:培養具有致病力的病菌,並使用化學藥劑降低其致病能力,再植到人體中,以誘發免疫反應。
簡單來說,就是把病菌打到殘廢,讓它呈現無害的狀態,再丟到人體中,讓免疫系統好好的看清楚它的樣子。
好處:比起其他疫苗,此種疫苗更接近是自然感染的情況,免疫系統也會更全面的認識這個病菌。
壞處:就算是減毒過的病菌,他也還是病菌,有機率引發類似感染的症狀。
鼎鼎大名的三合一疫苗-MMR,就是一種減毒疫苗。
還有,文章開頭提到的牛痘疫苗也是活性減毒疫苗。
Q:Edward Jenner也就從感染牛痘的人身上抽膿出來,沒有減毒啊?
A:相對於天花這種毒性強的病毒,牛痘算得上是減毒過了。
說到活性減毒疫苗,來看看這題護理師國考題,如下:
某些疫苗通常不給予低於一歲的嬰兒,其原因為何?
(A)嬰兒太小,免疫力尚未發育完全,無法產生先天性免疫作用
(B)小於六個月的嬰兒,有來自母親的 IgG 抗體,會中和疫苗,降低其作用
(C)嬰兒太小,給予抗原會造成過敏反應
(D)嬰兒太小,給予疫苗只會產生細胞性免疫反應
答案:B (97年護理師國考
簡單來說,嬰兒太早打疫苗,身體內的IgG就會抵消疫苗的作用。
2)去活化疫苗
又叫做死毒疫苗「切勿和減毒疫苗搞混」
加熱或化學方法來殺死病菌,並製作成疫苗。
上面提到的減毒疫苗是把病菌打到殘廢,去活化疫苗則是直接殺死。
優點:完全殺掉了,致病率相對減毒疫苗低。
缺點:病菌完全被殺掉,免疫系統辨識上更不容易,所以通常需要打更多劑,免疫系統才會認識。
3)次單位疫苗
只擷取病菌會誘發免疫系統的那個片段(部分抗原蛋白)。
像是鼎鼎大名的B肝疫苗
優點:可以避免吸收病菌的其他不必要蛋白。
4)類毒素疫苗
有一些微生物,它本身對人體無害,但它產生的毒素是有害的。
我們將其毒素改造、破壞後,捨棄它致病的片段,保留它誘發免疫的特性。
例如:破傷風就是一種類毒素疫苗。
5)結合疫苗
細菌表面有多醣結構,這些結構因為複雜,免疫系統辨識不佳。不過我們可以藉由這層結構上的許多特殊物質,像是結構特殊的的蛋白質、醣類,來增加免疫系統的辨識可能。
例如: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
複習一下,高中的分子生物學基礎觀念:
1、DNA → RNA →蛋白質
2、RNA有三種,tRNA、rRNA、mRNA
其中,最終形成蛋白質RNA的原料,就是mRNA
mRNA進入人體,再體內形成病毒的棘蛋白,讓免疫系統辨識。就是mRNA疫苗的作用原理。
疫苗臨床問題
不活化疫苗和其他疫苗可以同時接種。
兩種活性減毒疫苗可以同時接種,但當下沒有同時接種的話,下次就要間隔四周。
留言
張貼留言